
現今教育界面臨的挑戰與學生的需求
如同任何大型項目,首要的步驟是清楚識別並定義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5IN 透過課程設計來應對一系列在教育、發展與社會領域的嚴峻挑戰。這些挑戰包括:
-
5IN團隊發現從傳統教育畢業的學生,或許懂得乖乖聽話,能夠熟練地通過考試,但在適應現實生活、邁入成年、進入職場,甚至面對自身內在世界時,卻往往感到迷失與掙扎。 由於缺乏對實際生活人為處事流程的學習與經驗,導致年輕的世代越來越晚熟、不懂得如何與人有效溝通及合作、更難以成為社會中負責任且具貢獻力的一員。更令人擔憂的是 ,許多年輕人對自身缺乏瞭解,因此無法設定人生目標,以及確立自己在世界中的身分和定位。
-
目前來說,臺灣仍以第三級產業(服務業)占比最高,但普遍共識認為,應齊心推動向第四級產業(知識經濟領域)轉型。對於自然資源有限、人口逐漸減少的臺灣而言,這樣的轉變是合理且必要的。知識經濟需要具備研究、資訊科技(IT)、設計、數據分析及教育等專業能力的人才。然而,傳統教育模式主要訓練和評量學生的方式,卻仍停留在對學科知識的記憶與累積——這種能力在今日可以很容易被搜索引擎所取代。最終,傳統教育體制培養出來的人才,習慣於服從指令,而難以在第四級產業創造價值與貢獻。
-
臺灣政府的目標是在 2030 年成為一個完全雙語的國家,而這需要一個優質的語言學習與應用環境作為支撐。然而,傳統教育將英語學習簡單視為一門獨立「學科」的作法,成效有限,因為語言與文化、思想、價值觀及社會現實等密不可分,它們彼此交織、相互影響,無法被單獨拆解學習。傳統的教育模式未能考量這一點,導致許多學生雖能在語言測試中取得高分,卻無法在現實生活中有效運用語言進行溝通和發揮影響力。
-
時至今日,學校普遍將大量時間與精力投入在協助學生準備考試與升學,卻鮮少關注學生的個別天賦與所學內容的實際應用價值。年輕世代被培育的方向都只是在適應昨日的世界,而非為未來做好準備。最終,大量的人淪為被動的消費者,安於現狀,缺乏求知慾與創新精神。
傳統的教育體系是工業時代下的遺產,設計重點在於讓教學更方便與標準化,而非幫助學生更輕鬆地學習與吸收。這使得學生所需(或渴望)的受教方式與實際獲得的教育存在巨大落差,最終導致教室內的學習氛圍低迷,大多數的學生難以投入,甚至對課堂活動完全失去興趣。
-
過時且僵化的課綱內容,要求教師和學生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準備與現實生活及學生個人目標脫節的知識內容,導致學生對學習低興趣、低參與度,而對所學內容則更是低記憶保留率及低實際應用能力。
此外,普遍的教育方式將學習劃分為彼此獨立的「學科」,讓學生難以理解各領域知識之間的關聯,更遑論跨領域的整合與應用。最終,學生僅剩下零散、無用的知識片段,且因為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實用性,所以也很快就遺忘。
-
現今普遍的總結性評量方式造就了人與人之間一直在不斷競爭的環境,但這其實並不符合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的情境。這種「你贏我輸」的思維模式會導致不健康的人際關係,並且不利於在教室和家庭中營造快樂、和諧的氛圍。同時,重視考試與成績的教育體系,往往推動學生發展出以自我為中心及零和的競爭心態,進而導致不快樂的心理與適應不良。他們也很可能會因此在未來的職場上或社交場合中遭遇重重困難和挫折,並且常常表現出自私及漠視公共事務的傾向。
-
傳統的評量標準會根據學生對零散知識的記憶保留率來衡量學業表現,這使得「成功」的定義與現實生活脫節,變得空洞。專注於這種狹隘標準的學生,往往會逐漸忽視「實用」能力的養成。另一方面,那些對現行教育內容與評量方式感到失望的學生,則容易被貼上「學業不佳」的標籤,導致他們進一步對學習失去熱情與動力。
為了回應傳統評量方式的不足,許多「新興」教育模式往往會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度否定正式評量(特別是學業表現的量化)。然而,若是沒有評量與成績,學生會變得難以掌握自身的進步與成長幅度,並失去一個有助於激勵學習與努力的重要參考依據。更令人擔憂的是,某些教育計畫甚至將標準降低至學生只要「出席」或「參與」便會獲得讚賞,讓學生對「令人滿意」的表現產生不切實際的錯誤認知。這可能導致整整一代年輕人在踏入社會與面對現實挑戰時,因期待落差而產生失望感與適應不良。